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闻悦朗读音频股票配资注册
前些天,电梯里遇到几个大学生聊天。
其中一个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。
同伴问:“你们要不要去我家,我老家寄来一些水果,可甜了!”
男生回答:“有多好吃?我不要吃烂水果啊,得吃超市买的。”
另一个女生听后忙打圆场,“哈哈哈,他开玩笑呢。”
没曾想,男生并不领情:“要你解释了吗?说说咋了,我确实不吃烂水果啊!”
同伴听罢笑了笑,说:“可以的,那我就不邀请你去我家了,其他人呢?”
其他人一听,忙说自己想品尝一下,随后一窝蜂地跟着同伴下了电梯。
而男生还一头雾水,嘟囔道:“这群人咋回事,也不等等我!”
殊不知,自己刚才说了三句话,一口气得罪两个人。
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维库曾说:
智商高,情商也高的人,春风得意;智商不高,情商高的人,贵人相助。 智商高,情商不高的人,怀才不遇;智商不高,情商也不高的人,一事无成。
智商决定一个人的下限,情商决定一个人的上限。
一个情商太低的人,在这个社会很难混得顺风顺水。
他们几乎从小到大,都因为情商太低,一开口就得罪不少人。
如果你家孩子也经常说这4句话,千万别犹豫:
尽早纠正孩子,别让他们成为低情商的人。
1、情绪不稳定:“我不要……”
上一秒还好好的孩子,下一秒就因为某件事变得蛮横不讲理,只要不如他的意,马上开始拒绝模式。
“我不要”、“我拒绝”、“我不同意”。
还没开始沟通,孩子就好像换了个人,完全听不进父母和周围人的建议,情绪极度不稳定。
2、以自我为中心:“这是我的!”
即使不喜欢,也想拥有;即使自己已经拥有,看到别人的,还是想要。
尤其是面对玩具、零食,或者在游乐园等场所,总能听到一些孩子说“这是我的”。
殊不知,若不加以制止,很可能会被其他孩子排斥,难以融入集体,也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。
3、不尊重他人:“要你管?”
当父母给孩子提建议、讲道理、摆事实时,孩子却无差别回怼:
“要你管。”
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,对身边人的话置若罔闻,丝毫不顾及周围的气氛。
长此以往,不仅给人留下缺乏教养和低情商的印象,孩子也可能养成自私、霸道的性格。
4、习惯性反驳:“那咋了?”
把网络梗“那咋了”挂嘴边,是一种“自我设限”,也是反驳性人格的体现。
本质是认命,是摆烂,亦是逃避责任。
孩子偶尔说这句话,会让对方感到冒犯和无奈;
孩子若长期说这句话,会让人觉得“这孩子无可救药”,错过他人传递学习和心得的机会。
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曾经说过:
一个人成功与否,智商只占了20%,而情商的比例高达80%。
足以说明,情商是一个人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基本功。
但现实是,很多父母铆足了劲提升孩子的成绩,却忘记教好孩子情商这一课。
这也是为什么,进入大学和社会后,有些孩子成绩好、能力强,却得不到重用;
反而是一些成绩不突出,口才了得的孩子获得他人的青睐。
因为孩子一开口,对方就在根据他们的言行举止悄悄打分。
很喜欢一句老话:
祸从口出。
最先惹祸的,从来都是管不住和说错话的嘴。
所以,不要小看孩子每一次说出口的话,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头禅。
前两天,刷到教育指导师@波波聊育儿连线一位家长。
一位爸爸说,孩子今年高考结束,分数不错。
但孩子情商比较低,和人容易起争执,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合适。
波波老师听后,立马给家长分析孩子的性格,以及如何选专业,就业前景等等。
看直播的过程中,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:
这位家长,总是时不时打断波波老师的话。
老师在镜头里说:
理科专业里,打交道比较少的有计算机、机械……
家长在另一头说:
这些都不景气了……这不行不行,我觉得……我认为……
所以,一番连线下来,老师讲得颇为无语。
作为听众,听得也有点头大。
连麦结束后,波波老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
“孩子情商低不低,其实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。”
北大博士后戴烽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,她说:
情商低的孩子基本上都来自这三种家庭: 爱吵架的家庭、不爱社交的家庭、对孩子经常否定打击的家庭。
这类家庭中,都缺乏积极的情感支持、缺少健康的沟通模式,孩子无法从家庭和父母的言行中练习和习得高情商的本领。
反而会在压抑、反驳、对抗的家庭氛围中,对情感、心理和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。
一个高情商的父母,是孩子最佳的榜样。
父母的情商越高,孩子往往嘴甜、心细又胆大,说话做事让人如沐春风。
就像我们班上的几个班委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不管是处理老师交代的任务,还是解决同学间的矛盾,或是举办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活动。
几乎都能做到从容表达、认真倾听。
后来,有一次接触到他们的父母,才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。
班长的父母在做小生意,脸上总是带着笑容,班长平时处理班级事务,也是如此;
纪律委员的父母是公务员,为人处世滴水不漏,说话悦耳舒适。
所以,“纪委”这一职务虽然容易得罪人,但纪委本人却在班上人缘颇好。
看过一个历史小故事。
东晋名相谢安家的后代个个才华横溢、才俊辈出。
有人问谢安:
也没有见你教导子女后辈啊?为什么他们一个个还是如此优秀呢?
谢安只说了一句:
“言传身教。”
很多时候,教会孩子的不是你如何说,而是你怎么做。
你是如何和他人的相处的,你是如何与孩子相处的,其实就决定了孩子的情商。
教育专家唐雯曾在《情商这门课,只能父母教》一书中写到:
从社会情感发展的角度讲,0~12岁是情商高速发展的阶段,对一生情商的发展影响最大。
情商之父戈尔曼也曾说:
聪明是一种天赋,而情商则是一种技能,而且它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关键的技能之一。
既然是技能,那么就可以通过后天培养。
心理学上,对情商有一个清晰的定论。
它包括认识自身情绪、管理自身情绪、承受挫折、理解他人情绪、人际关系管理这五种能力。
具体怎么培养呢?三点建议分享给大家。
第一,观察频率,判断孩子是无意还是有意
先观察孩子说上文提到的口头禅的频率,是每天还是偶尔。
若是偶尔,可以判定孩子只是模仿他人的行为。
我们可以通过劝说、和物理隔离的形式,让孩子少说低情商的言语。
若是经常,可以先进行劝诫和说服,孩子改正后给予鼓励和正反馈。
如果屡次不改,可以用“自然后果法”,让孩子体会到低情商语言带来的危害。
人教人,教不会;事教人,一次就够。
当孩子亲身体验到低情商造成的影响,自然能记住并改正问题。
第二,说话前等三秒:止语,止欲
之前,网络上火过一张图片:
意思是,说话之前,先连接好大脑和嘴巴。
很多时候,我们发现孩子说话并没有恶意和其他意思。
只是单纯地没有带上脑子。
所以,教会孩子“止语,止欲”很重要。
止语,即说话前停3秒,思考能不能说,该不该说;
止欲,即停止过分的表达欲,避免一时的口舌之快,引发不必要的争吵和误解。
第三,以身作则,生活中做“好老师”
一位作家说过:
小时候,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,也是唯一的依靠,这时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。 等孩子长大了,独立了,教育就变得困难了。
练好情商最佳的时间,应该在15岁之前。
这个阶段,孩子的三观和性格还未完全定型,就算犯错,也能及时纠正。
父母在0-15岁给孩子做好榜样,生活中少与人起争执,与人打交道后多思考、多复盘,把经验传授给孩子。
也可以和孩子阅读一些提高情商的书籍,比如《培养高情商的孩子》《哈佛高情商课》《情商: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》等。
让孩子从理论到实践,深刻认识情商的价值。
《说话之道》中,蔡康永曾写道:
你越会说话,别人就越快乐,别人越快乐,就会越喜欢你; 别人越喜欢你,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,你会越快乐。
情商越高的孩子,往往越会说话;
越会说话的孩子,未来往往过得更好。
最后,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
下一次,发现孩子说低情商口头禅时,你是制止,还是放任自流呢?
点亮,与父母共勉。
作者 | CC
主播 | 闻悦,爱唱歌的主持者,公众号:听闻悦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2秒加星标,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↓↓
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