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:浙江数家AAA城投/江苏数家AAA城投/河北AAA城投寻找租赁信托保理等非标资金股票配资客服,能做的来询,渠道勿扰
B:高价收购已开通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功能的证券产品户,有此类产品户资源的欢迎合作
C:承接地方政府外资招商引资业务,模式为QFLP基金,操作周期1-2个月,欢迎地方政府/城投/施工方咨询合作
D:长期寻找QDLP/QDII/TRS/外资行结构性存款/CLN等通道,资金为私募产品资金
看见监管发了估值新规了。
有几点看法。
1、管理起来总是好事。更合规更透明,把大家的分歧说开,质量估计能跟上一层楼。
2、监管不希望估值一家独大,希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,不同的声音造就更合理的价格。
3、监管希望一二级价差更小。希望估值数据更切近市场和流动性,体会市场声音。
之前我们做过研究,三方估值在债市成交信号的创新上,的确做了巨大的贡献。这是有目共睹的。
事实上,这些年来,在市场成交烂泥扶不上墙之后,三方估值逐步取代市场成交,成为了正牌债券市场价格信号,由此拉开了价格双轨制的序幕。
对于三方估值,企业和产品金融会计计量都用他们股票配资客服,基金经理投资经理发奖金也靠他们,投资者一申购,就按三方估值交易了,相当于三方估值为价格,债券每天成交几百万亿,成了标准市场价格,反之,那些自发的市场交易,就几百万,几千万几个亿的量,嗯,反而成为了黑市交易。
三方估值的地位日益隆重,话语权话来越大,边际定价法则,收益率期限结构曲线法则,慢慢的不能满足市场所有投资者的需求了。
因为市场本身是不对称的,传统投资者体量大,但交易没有那么活跃,波动需求没有那么大,非传统投资者则天天投机倒把,唯恐没有波动,大有炸平庐山之势。
这就像老百姓,群体大,喊声小,富豪们群体小,但喊声大。喊声大,富豪的定价权一下突出来了,小群体掌握了市场定价权。
在市场上,体现为一部分交易人要求快速波动,银行理财们要求稳健。成了主要矛盾。闹得银行理财们要自建估值。
其实,这次新规里面说了一个很重要的点,要求三方估值,不能成为某些人套利,牟利的工具。就是说,不能让一些让研究透了估值,利用估值生成机制牟利。就很关键。这里就得说说编辑定价法则。
正如银行理财们的说的,你凭啥用2000亿的成交,来定价我们十万亿的资产。
这五年来,市场纲纪不断丧失,刁民两年挣几亿,良民吃土降薪,成了铁则,把市场纪律败坏的基本一干二净。不过这两年来,私募条例出台,市场才好了一点,但说实话,反腐力度也不够,收几个亿费用被定义为轻微违规的太多,市场已经有恃无恐了。最差就是抓紧去退缴几千万了事,手里还有一个多亿。一大波人已经逃跑到了香港。
一小博大的边际定价法则,说白了,少数人得利,而老百姓的教育缓慢,显得吃亏太多。净值化推的过快,就是有这些副作用。
还是要多保护保护不出声的投资者。
其实债券不是股票,本来是按bp算盈利的,这些年人民激动过头了,变成了按30bp,50bp,几百bp开始算盈利,这本身不正常。
三方估值按理,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个缓冲,自己给自己设个涨跌停版,每天最多5bp,想套利的自己套去,做出缓冲机制。
比如,市场狂热,纷纷低估值50bp成交,那就估值一天5bp调整,不能多了,调整个十天半月,不要两天25bp调过去了。这让那些狂卖的人,卖完之后,有九天是高估值卖券,让她多难受一会。要是第五天行情反转了,那她就是白多卖了25bp,让三方估值往狂热市场撒点沙子。反之,市场恐慌一样。要慢慢调。
这个慢慢调,可以设一个发行人存量债券规模与当日成交规模比例,比如,存量规模100亿,比例20%,那如果市场下行50bp,成交20亿,就三方估值全额下行50bp,如果成交10亿,就下行25bp,如果成交2亿,就下行5bp,设置出递延下行机制。一下子,把成交5000万,带动估值波动20bp的现象堵住了。
还有,可以把做市商最低做市量从100万提高到1000万,债市是批发市场,100万够搞个球,馿粪蛋表面光,算做市次数有啥意思,大力考量做市量才好,真要大跌大涨,1个亿,喂100笔啊,累死人的。
能不能设个机制,给主承提要求,让做市承销债券,你不能生了狗崽不养嘛。时间长了,不管二级主承生的都是怪胎了。
还有,要明确什么叫一二级价差。我估计监管根本不清楚啥叫一二级价差,跟之前不知道非市场化发行是啥模式一样。要明确定义。
一二级价差,最好是同一发行主体,新发债券,和存量债券估值或成交的价差。而不是新发债券票面利率和本只债券上市首日成交,或首次三方估值的差价。
举例,发行人二级有个三年期债券3%,一级新发到2.5%,新债上市首日成交2.55%,首次三方估值2.6%。一二级价差要算成50bp,而不是5bp或10bp。当前三方估值有首次估值计算权重偏向本券上市首日成交的嫌疑,这无疑是遭了一些一级投标刁民的道,他们大幅拉开投标价,估值立马跟上,本身有跟风嫌疑,便宜了大波动主义者。这时候,让估值跟随慢一些,有利于稳健投资者。
还有,建议三方估值还是要适当加大力度开放数据衍生权,外部力量利用数据衍生,只要能做出实在的优秀的产品,本身能提供一种外部质量监督机制,提高三方估值产品质量。如果优秀产品还有市场盈利立足点,三方估值本身还可以收一笔衍生授权费,在围绕三方估值形成合适的生态环境。
说了半天,也不知道说了啥。
核心是边际定价法则修订一会,债市要稳一点,毕竟国资资金在里面,波动来波动去太大,只会便宜少数人。
还是要照顾更多人的感受股票配资客服,和老百姓的感受。
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